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定调:“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中,上海有“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的使命;当下的特殊形势下,更要在关键领域“为国担当,勇为尖兵”。
在很多意义上,“十五五”是上海的发展关键期,亦是重要窗口期。
全面发力,如何发力?
10月25日起,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连续刊发6篇“论全面发力‘十五五’”系列评论员文章,聚焦六大关键点,阐述未来五年的前进之道。
1、识变应变
全面发力,首先要善于识变、应变、求变,进而在关键领域勇为尖兵,在大变局中勇立潮头。这需要强大的战略定力,也需要充分的战略敏捷。
论定力,任凭风浪四起,我们要坚定不移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察长远、观大势,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放在自己的力量基点上,以自身努力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正确的战略方向,要有充分的信心;对艰巨的战略任务,要有长期主义的恒心。
论敏捷,则要对一些重大变量——比如大国博弈局势、技术演进趋势、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等——保持敏锐关注,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保持敏锐关注,持续加强未雨绸缪的前瞻研判和战略预知,随时打出主动仗、下出先手棋。

2、战略优势
经过多年实践,上海已逐渐构筑起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治理现代化优势等一系列战略优势。作为“龙头”,上海的重要使命,就是进一步放大上述优势。
这意味着,上海始终要对自己有更高要求——不仅要局部突破,更要系统集成;不仅要短期见成果,更要长期建机制;不仅要释放具体的改革红利、培育增长动能,更要在深层次开展富有预见性的探索和突破,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五个中心”,要着重在离岸和跨境金融、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等核心功能上重点布局、发力突破,在人工智能等头部竞争领域进一步抢占先机,在数据跨境流通等敏感领域加快探索。同时,要在联动协同中提升整体能级,尤其要注重发挥科创中心的引领作用,强化金融中心的赋能作用。
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取得前期成果之后,应尤其注重推广延伸,超越“首单”“个案”、形成丰富案例,通过应用的放量来实现优势的放大。
——《放大战略优势 强化龙头担当——论全面发力“十五五”②》

3、科创效能
“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首要领域就是科技创新。“十五五”,关键还在“效能”二字。
其一,全力投入。既要聚焦,要瞄准真正的“高风险高价值”领域,展现高超的战略敏捷、战略眼光;还要足额,尤其对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在资金、时间、探索空间、配套服务等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耐心资本”,让尖端人才心无旁骛。
其二,全链加速。变革面前,不仅要“醒得早”,还要“起得早”“动得早”,还要“动得快”。金融、政策、监管等方面,都要有服务于创新全链条的加速机制。也要破除各种不必要的限制、障碍、堵点,切实以市场化的标准,把创新成本降下来。
其三,全面协同。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也往往来自方方面面的协同支撑,有赖于良好的营商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围绕创新的布局和努力,不只是少数“尖子生”和几个专业部门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是需要“上下同欲”的事。
——《提升创新效能 抢占科技“制高点”——论全面发力“十五五”③》

4、转型升级
持续深入转型,才能构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对上海来说,制造业、服务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
转型升级,方向要更清晰,布局要更聚焦,服务要更高效。这意味着更高超的取舍之道——有些必须要做,不能什么都做;也意味着更深入的改革之道——要坚决降本增效,培育良好生态。
上海要做什么?很明确,当下竞争博弈的核心领域,比如高端制造业,理应占据重要分量,相应地,三大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都有明确赛道。同时,作为服务功能占主导的城市,为上述产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及凸显更高品质、体现强大带动力的生活服务业,也是上海需要着力的部分。两相结合,构成了“十五五”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强大的动能,来自面广量大的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企业,以及从中成长出来、并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一个综合成本低、营商环境优的城市,才能真正营造起这样的良好生态。真正的富有成效的转型,最终一定要到一个个具体的企业身上、到具象的经营过程中问需求、解难题、找答案。
——《深化转型升级 培育强大动能——论全面发力“十五五”④》

5、释放活力
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中,“活力”二字出现8次,分量不可小觑。
充满活力,才会拥有内生动力。而要激发活力,除了必要的刺激性政策工具,更基础的还是千方百计减少限制性措施,通过理顺市场机制、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确保资源顺畅流动。
从大力提振消费到扩大有效投资,从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到提升治理效能,从培育一流企业到培养一流人才,“十五五”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面临进一步畅通渠道、拓展空间、提升包容度的需求。对一些重点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新趋势,尤其要展现充分的包容性,在“放”字上做足文章。
归根到底,强大国内市场的过程,不仅要做“加法”,更重要的是顺应变革趋势,做“变法”、做“减法”。
——《清除障碍堵点 有效激发活力——论全面发力“十五五”⑤》

6、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始终要着眼最具体、最迫切现实问题,以高度负责、高度务实的精神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不务虚功、不折不扣。同时,也要不断地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解决一类问题”。这就要有远近结合的思路,要立足当下但不能只顾当下;特别是在政策设计时,不只考虑“量”,还要考虑“质”、考虑“结构”、考虑综合利益和综合成本。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今天的各项举措都要考虑现实条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快上,也不能满足于表面繁荣、忽视内在机理。同时,更要在发力的渠道、策略上做文章,尤其是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这又回到老问题——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汇聚合力、激发活力,将是解决许多问题的钥匙,也是诠释“现代化”的关键。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汇聚合力——论全面发力“十五五”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