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 " 十四五 " 收官之年,五年发展到了验证时刻。
这是 2025 年前三季度各大城市 GDP:
TOP10 城市中,京沪深加速,广州触底回升,杭州扩大对武汉领先优势。
京沪深一路领跑,主要得益于高新产业的支撑。
三地都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重镇,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受益者。
其中,深圳已连续多个季度保持 5% 以上增速,最近更拿下中国 APEC 第三城,城市能级全面跃升。
广州经济开始企稳,工业、固投双双飘红,外贸大增 12.5%,调整已久的汽车制造业,离回正只有一步之遥。
TOP20 城市中,宁波赶超天津,青岛逼近;长沙季度 GDP 赶超无锡,合肥、福州等省会增速居前。
宁波季度 GDP 已超过天津,但追上南京、跻身前十,今年恐怕难以达成。
青岛正在逼近天津,保持数十年之久的北方 GDP 第二城或将易主。
省会各有所长,产业是关键。
郑州、长沙、合肥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济南电子产业大爆发,福州医药、化工等产业增长迅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城市 GDP 普遍调增,导致名义增量失真,不再具有参考价值。
但有一点是共识,由于 GDP 平减指数为负,各地名义增速,一般都低于实际增速。
TOP50 城市中,温州、徐州、大连冲刺万亿俱乐部,榆林增长放缓,鄂尔多斯退出 50 强。
今年万亿城市有望再次扩容,主角不再是省会,而出现越来越多普通地级市的身影。
与此同时,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或将生变,洛阳、襄阳、宜昌对榆林再次发起挑战。
太原、贵阳、乌鲁木齐、兰州、海口等 9 个省会,未能跻身 50 强。
当然,前三季度 GDP 不代表全年,沿海城市普遍四季度占比更高,年度格局尚未确定。
万亿俱乐部,又要扩容了。
目前,我国内地共有 27 座万亿 GDP 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去年,唐山勉强过线,以 10003 亿元跻身万亿俱乐部。
今年,温州、徐州、大连成为新的竞逐者。
前三季度,三地增速均在 6% 及以上全年都有冲击万亿的可能。
一旦成真,温州将成为浙江第 3 个万亿城市,徐州是江苏第 6 座万亿城市,大连则打破东北没有万亿城市的尴尬。
三大后备城市虽然经济 GDP 相差不大,但产业结构截然不同。
温州是浙江杭州、宁波之外的第三极," 温州模式 " 曾经响彻海内外,如今重回高光时刻。
温州已连续 10 个季度 GDP 增速超过 6%,其中工业是最大贡献主力,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 10%,位居浙江第一。
说起温州,许多人只知道鞋服等传统产业,殊不知电子、电气、汽车制造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速。
徐州以 "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 而闻名,寄托着苏北崛起的希望,也是 " 淮海经济区 " 最大的龙头。
工程机械是徐州的 " 一号产业 ",也是最大支柱,受益于国内外重大工程推进,工程机械行业再次迎来爆发。
除了工程机械,徐州还有新能源、数字经济、食品等千亿级产业,光伏、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大连城市能级更高,与深圳、宁波、青岛、厦门同属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
大连最大的优势在于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的有力竞争者,造船业增长迅猛。
但短板在于产业结构单一,石化占工业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新兴产业有待培育。
谁能站稳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
中西部,一直都是 " 强省会 " 的主场,非省会差距巨大。
长期以来,中部非省会第一城,一直都是洛阳、襄阳、宜昌的较量,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
这两年情况出现变化。榆林、鄂尔多斯异军突起,榆林拿下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剑指万亿 GDP 城市。
作为资源型城市,榆林、鄂尔多斯为中国产煤 TOP2 大市,煤炭价格暴涨之时,GDP 随之狂飙。
反之同理。能源价格走低,PPI 指数负增长,两地即使生产仍在扩张,但由于价格收缩,名义 GDP 受到影响。
这种背景下,产业结构多元、城市功能完善、人口规模庞大的洛阳、襄阳、宜昌,再次脱颖而出。
洛阳今天以文旅大市闻名,但底子里是工业城市。
洛阳前些年受制于传统动能,但这两年引进锂电、电子等新兴产业,经济开始复苏。
襄阳是老牌汽车工业城市,但成也汽车、败也汽车。
不过,坐拥 " 武襄十随 " 汽车产业集群这一国家队力量,襄阳底蕴不容小觑。
宜昌前三季度 GDP 增速位居 TOP50 城市之首。
工业、外贸、投资全面开花,锂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最大贡献者。
可见,没有强省会的行政集聚力,没有省会功能的支撑,非省会能依赖的只有产业。
新兴产业的成败,决定了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