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十四五”收官还有不到两个月,各地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陆续揭晓。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GDP万亿城市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
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27座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这些城市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展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其竞争格局又呈现哪些新动向,成为观察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重要窗口。

温州市区俯瞰 本文图均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万亿城市如何挑大梁
从整体增速看,绝大多数万亿城市都展现出“挑大梁”的担当。27座城市中,有19座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2%)。其中,烟台、唐山两座“新晋”成员增速均突破6%,表现尤为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塔尖的GDP十强城市,仅广州增速(4.1%)低于全国水平,整体表现更为突出。这也更加体现了头部城市的担当和引领作用。
要指出的是,广州这几年由于处于产业转型期,GDP增速明显放缓。当然,尽管今年前三季度4.1%的增速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结合今年一季度、上半年的数据看,GDP增速整体处于持续上扬趋势,回暖势头明显。
不过,万亿俱乐部内部增速差异依然显著,最高增速逾6%,最低的佛山仅为1.6%,天津、东莞等地增速也低于5%。这显示出不同城市在应对挑战时的差异化表现和经济韧性程度的差别。
在总量方面,一些头部城市的能级也在实现新突破。如经济第一城上海前三季度GDP首次突破4万亿元;北京达到38416亿元,全年有望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座5万亿之城。此外,苏州也在发起向3万亿的冲刺。
与此同时,今年GDP十强城市的一个重要看点是南京能否突破2万亿元。2024年,南京GDP为1.85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达14059亿元,若四季度能保持较快增速,全年即有望跨越2万亿大关。届时,中国GDP十强城市的准入门槛也将随之拉升至2万亿以上。
此外,青岛与天津的“北方第二城”之争也备受关注。前三季度,青岛的增速较天津快了0.7个百分点,两城的GDP差距已缩小至不到50亿,全年排位是否生变,悬念留待第四季度。

徐州市区俯瞰
谁将成为万亿俱乐部新成员
万亿城市之外,今年区域经济格局还有一个重要看点,即万亿俱乐部,有可能一举迎来三位新成员:温州、徐州、大连。
2024年,这三座城市GDP均已超过9500亿元。前三季度,它们也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温州GDP达7414.4亿元,同比增长6.1%;徐州两个数据分别为7298.12亿元、6.0%;大连为7248.2亿元、6.0%。三座城市之间的差距咬得很紧,且增速都达到6%或以上,展现出齐头并进的突破势头。如无意外,将大概率携手跨上万亿新台阶,由此万亿俱乐部也将再次迎来大扩容。
并且,这三座城市的晋级都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如大连晋级,则将成为东北地区首座万亿级城市。众所周知,东北拥有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座副省级城市,但在经济总量上,万亿城市的发育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区域。大连晋级后,将填补东北地区的这一空白。此外,沈阳2024年GDP突破了9000亿,距离万亿门槛也越来越近。
徐州、温州晋级,则预示着江苏、浙江的万亿城市版图也将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江苏,据此万亿城市将达到6座,继续领跑全国。值得注意的是,江苏还有多座万亿“后备”城市。如2024年,扬州和盐城GDP都接近8000亿;刚刚夺得苏超冠军的泰州,也超过了7000亿。
同时,温州晋级后,浙江万亿城市也将达到3个,超过福建,与另一个经济大省山东持平,总数仅次于江苏、广东。
从更大区域视野下来看,温州、徐州跻身万亿俱乐部后,长三角的万亿城市数量将增至11座,占全部万亿城市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不仅将更加突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也预示着区域协调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大连市区俯瞰
万亿城市版图的新特点
观察目前的万亿城市版图,有几点趋势,或者说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GDP万亿城市和准万亿城市的增速,整体上都与工业表现高度相关。如增速最靠前的烟台、唐山、合肥,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在万亿俱乐部中靠前,均超过了10%。其中合肥更是高达15.2%。反之,GDP增速最低的佛山、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在万亿俱乐部中最靠后,分别仅有0.7%、1.4%。
此外,冲刺万亿的大连、温州、徐州,也是如此。如前三季度,大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温州和徐州,该指标增速也分别达到了10.0%、7.0%,都高于全国6.2%的平均增速。这种强关联性印证了实体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
不久前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预见,未来制造业的实力,将对城市的整体经济增长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这也料将成为头部城市的主要竞争发力点。
二是,万亿城市的消费活力呈现分化迹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前三季度仅有十个万亿城市高出全国平均增速(4.5%)。其中,成都、福州、烟台的增速都在6%以上,处于领跑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座城市中,有一半来自中西部地区;同时,没有一线城市的身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大一线城市中,上海以4.3%领跑,深圳仅3.6%,北京更是负增长5.1%。此外,前三季度,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南京,重庆超过了上海。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不能代替消费的全貌,但它在衡量各城市的消费活力上还是具有风向标意义。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重要性在当前背景下不断提升。如何激发消费活力,将越来越成为每座城市的必修课。
三是,外贸格局经历深刻调整。27座万亿城市中,郑州、烟台、西安、武汉、南通、合肥、常州、济南,前三季度的外贸增速都超过了15%。特别是郑州、合肥、济南,增速更是在20%以上。并且,比较巧合的是,这三座城市都非传统的外贸重镇。相比之下,北京、青岛、佛山、福州、泉州等外贸大市,则出现了负增长。这种变化,或反映出在新的外贸环境下,不同类型城市的适应性与结构调整步伐存在差异。
万亿城市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其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经济转型的缩影。在不确定性上升的环境中,谁能更快适应变化,在“变化中开新局”,谁就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占据先机。随着全年收官在即,这些头部城市的最终表现,也将为我们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提供更加清晰的参照。

海报设计:祝碧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